“寒冬论”“疲态论”以及“拐点论”,给正在筹备年关疯狂促销的传统零售业,泼了一瓢凉水。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便迎来“拐点”的零售业,从未像今年这样受人关注。
2010 年,我国零售业从经济危机中逐步恢复,零售增长率超过了2008年增速,但这一状况在下半年出现转折。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 《中国零售企业2010年财务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零售企业对于未来乐观度普遍有所下降,50%以上的企业认为盈利水平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进 入2011年,传统零售业颓势日渐明晰。截至8月底,据对国内38家零售上市公司的粗略统计,上半年零售行业整体实现收入2580.28亿元,同比增长 28.02%。虽然上半年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但竟有近五成的零售企业毛利率增幅明显收窄,尤其是超市毛利率增幅明显低于百货,有些甚至出现同比负增 长。
而从三季度开始,国内的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幅不断下滑。统计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 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上海财经大学近日推出“500强竞争力指数”名单,对入围其中的15家商业零售业企业研究发现,从盈利情况来看,所有15家企业 的收入利润率均未超过5%。
中国零售业市场已经让人产生了疲惫感。至少,在科尼布一年一度的全球零售发展指数(GRDI)中已经有这样的迹象。
在连续8年排行这一指数首位后,2011年,中国下滑到了第6位。在这个指数报告中,还特意强调到,中国零售市场让人产生投资疲惫。
另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今年广州八成传统零售企业还未完成预期销售任务。
这些,真的不是一个好苗头。更值得警惕的是,传统零售业的颓势并非中国独有。
2011年,美国大型购物广场的平均空置率已高达9%;其中美国中西部及南部地区购物广场空置现象尤为严重,哥伦比亚市甚至达到23%的空前高位。
“百万数量的客户向我们明确表示,大商场的时代已经结束,他们看中便捷与轻松,他们已经在用钱包投票了。”家庭百货零售商家得宝北美销售总裁凯文·彼得斯如是说。
电子商务带来的冲击,让饱受租金、人力、物流等成本之苦的传统零售业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中 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监测报告预计,到2011年年底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7634亿元。线上零售方面,B2C行业连年以 200%~300%的速度在爆发式增长,而线下零售市场不过每年20%~3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种速度上的巨大落差,谁都能意识到未来的市场格局将会 怎样。
中国的零售业格局,已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机,盘旋在传统零售企业的上空。
恼人的成本
就最直接的影响而言,仅仅是持续通胀和成本上涨,就已经够零售企业在2011年喝上一壶的了。
2010 年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创出37个月新高。好在8月份CPI稍有回落让人喘了口气,为 6.2%。9月份上涨6.1%,连续两月的微落被视为CPI上涨已达极限、正稳步回落的拐点。不过,一些专家也认为,CPI并没有实际上的回落,而且真实 的数据可能比公布的要高得多。
不管怎样,一个事实是:高通胀让零售业结束了受益温和通胀的两年好光景。持续高涨的CPI让零售企业离危情时刻愈来愈近。
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稳定增长后,零售业增速开始出现下滑。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33亿元,同比增长1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4和3.7个百分点。
至少目前,销售增速略有下滑还不是最可怕的。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到位,很多机构都认为,2011年零售市场整体增速会与去年相当,在18%左右。
零售企业最头疼的问题是,CPI长期高企导致的各项成本的大幅上涨,其中以租金和人工最为突出。
据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显示,连锁企业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人工成本平均上涨15%。真实的情况是,房租成本的上涨远远超过30%,而人力成本正在以10%~40%的速度每年递增。
2010 年年底,几乎所有大型零售企业对2011年定调的主旋律都是加速扩张,包括大润发(拓展选址信息)、百佳(拓展选址信息)、正大集团、沃尔玛、吉之岛及华 润万家等,都放言2011年将在华高速发展。但高通胀导致的成本陡增成为制约零售企业长期发展的拦路虎,并影响了企业的信心。
实际拓展远没有口头高调。因为,光租金上涨就给零售企业的盈利带来巨大挑战。2011年,百佳、太平洋、永旺等企业就因物业租赁到期,租金上涨过高而不得不关闭某些门店。
成本上升迅速成为零售企业难以回避和亟待消化的重要问题,甚至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这也使得许多零售企业的扩张更为谨慎。
事实上,门店数量的增长从2010年开始就在逐步放缓,2010年百强企业的店铺数量增幅9.8%,为2006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
无奈的零供
成本的上涨带来的负面效应还远不只这些。零供关系也深受其害。
这是因为,租金成本的持续上升给零售企业的利润形成了不小压力。虽然总体销售在逐年“增肥”,但利润却在逐渐被摊薄。
2011年零售企业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显示,超市企业的利润增速已经低于销售增速,利润有下滑趋势。
其中,家乐福上半年净利润下滑49%,卜蜂莲花纯利跌95.6%,步步高毛利率下降0.32%。物美、联华等超市的毛利率虽然仍保持正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也明显减缓。
数据显示,2011年零售企业通过进场费、账期沉淀资金以及返点所得达到利润总额的1/4以上。这让原本在近几年已有所缓和的零供矛盾又开始紧张。
各 项通道费用的收取是双方争执的焦点。而成本上涨正是此轮零供关系紧张的主要推手。一方面是持续通胀导致各种原材料成本上涨,供应商需要提高销售价格来缓解 压力,康师傅方便面半年内3次调价,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等生产巨头都纷纷涨价,中小供应商的价格压力就更可想而知。而零售企业由于竞争激烈,不 希望提价导致低价形象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零售企业为了缓解自身的成本上涨压力,也将一些费用分摊给供应商。
据了解,大部分零售商在2011年里都对供应商的返点有所提高,个别零售商从扣点到各项收费达到了供应商在卖场销售总额的40%,这让一些供应商不堪重负。零供矛盾也就无法避免。
与此同时,消费者信心指数却在下跌。很多消费者都明显感觉到,以前100元能让购物车堆得满满的,现在只能买一小袋子东西了。
央 行在2011年一季度曾发布过一份报告称,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仅有14.2%倾向于“更多消费”,创下了1999年以来的12年最低值。广 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对2000多名居民的抽样调查也显示,有高达八成的居民预期2011全年当地物价“明显上涨”或“有所上涨”。高达63.9%的人表示 有打算压缩日常消费支出。
这更让零售企业忧心忡忡,因为消费萎缩更为致命。
而且,在依赖通道费用的盈利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之前,如果成本上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消化,就意味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压力还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集中爆发。
过分的资本
2011年6月,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了最新的《全球零售发展指数报告》,中国该指数排名在连续8年占据榜首后,首次跌至第六名,而巴西成为新榜首。
在 这个根据经济和政治风险、零售市场吸引力、零售市场饱和度、GDP涨幅与零售业涨幅差异等25个可变因素,对新兴国家零售业扩张吸引力进行排序的全球零售 业发展指数中,中国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零售市场的高饱和度让人产生疲惫感;人口隐约的老龄化趋势,也会让有投资意愿的零售商增添一丝顾虑。
的确,中国零售业经过20年的发展,无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农村市场,都活跃着太多的零售企业,这导致整个市场开始呈现饱和过度竞争的局面。而且,虽然中国零售市场潜力巨大,但要在这个市场上成功,已经越来越困难。
实际上,中国零售业更应该担心的不是市场的饱和,而是资本的过分饱和。
近 几年来,步步高、人人乐、深圳天虹、汇银家电、永辉超市、文峰大世界、宁波三江等传统零售企业的上市成功,让许多同行“眼红”,纷纷踏上资本的征途。但 2011年,资本市场已经频频对连锁企业亮起红灯。证监会甚至发出预警,要求对连锁企业IPO进行特别审核,重点关注扩张风险。
资本市 场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玩了。VC和PE前几年疯狂扎堆连锁行业,为了成功争夺目标企业,手段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但在连锁零售企业上市之路不再那么顺畅的时 候,这场游戏很可能就要暂停了。况且,这几年下来,“第一茬果子”甚至说能快速开花结果的企业已经基本被VC/PE摘完。
满怀期望奔跑在上市路上的数百家零售企业,95%以上的命运注定是要失败的。
资本的终极目标是套现和逐利,而不是为了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将“透支”零售业的未来前景。
而且,过分追求资本运作为行业埋下了隐患。很多零售企业因此而失去了对实业的兴趣,纷纷转行商业地产或是其他行业。
将零售业务出售给华润万家的江西洪客隆便是如此。零售业开始出现“泛地产化”现象。
来源:江苏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