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下滑四成 家乐福转型小型店 |
|
|
|
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日前发布财报显示,受外汇因素影响,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逾40%至1.3亿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7.4333元),低于市场预期。
大卖场业态的利润率每况愈下,有些业者的净利润率甚至仅2%左右,这让不少大卖场希望走高坪效的“小而美”便利店业态来挽回利润。
零售业寒冬持续。
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日前发布财报显示,受外汇因素影响,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逾40%至1.3亿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7.4333元),低于市场预期。
业绩走低之下,家乐福中国区或重组的消息不胫而走。对此,家乐福方面表示,并非重组中国区业务,而是做转型调整,可能今后会调整开店策略,并在小型便利店方面做开拓。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家乐福物流系统建设的投入增加以及其开展电商业务所带来的各类成本压力巨大,转型势在必行,但小型便利店是否可以实质性帮到家乐福业绩提升,还需拭目以待。
业绩压力巨大
目前,家乐福50%的销售收入来自超大型混合超市,在全球超过30个国家拥有1.2万个店铺。去年,家乐福收购了全球排名第三的廉价超市DIA在法国的业务,后者在法国拥有近650个店铺。
财报显示,家乐福当季销售收入同比下滑4.1%至205亿欧元,其中98.6亿欧元来自法国本土市场,106亿欧元来自国际业务。第二季度家乐福剔除汽油以外的同店销售增速为2.6%,低于第一季度3.8%的增长水平。
“其实不仅是家乐福,沃尔玛等零售业者的业绩压力也很大,所以我们看到了关店潮,看到了TESCO将中国区业务出售给华润系,也看到了沃尔玛把1号店出售给京东等事件。家乐福面临的问题其实是行业问题。”一位市场人士透露。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过去三年,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已关闭30家门店,其中,2015年在中国市场新开门店17家(其中6家为便利店),关闭门店18家。
对于迫于业绩压力,家乐福中国区可能重组的传言,家乐福方面表示并非重组,而是对业务有所转型,其希望增加在欧洲地区的非食品销售。此外家乐福还希望降低对超大型混合超市的依赖度,转型为规模更小的便利店,而在中国区也会做相应的转型和调整。
家乐福在华的门店基本都是租赁模式,这几年不少物业租约期满,而市场租金费用翻倍上涨,这令家乐福难以负荷高租金压力,也导致一部分门店关闭调整。此外,家乐福从去年开始进行了采购架构调整,其将24家城市商品采购中心调整为全国六大采购中心。作为采购中心配套,家乐福需要建立区域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区域物流配送中心,把货品配送至门店。而这给家乐福带来了不小的物流成本压力。
“还有电商的压力。面对电商的竞争和对客源的分流,实体零售业者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家乐福和沃尔玛等都投入了电商建设,但事实上,实体业者要做电商谈何容易?线上和线下的库存管理、货品种类和营销方式大相径庭,我们看到了沃尔玛最终将1号店‘交’给了京东。家乐福也是如此,电商的投入动辄数亿元,这对薄利的零售业者而言难以承受。”资深零售业专家丁浩洲分析。
有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家门店的规模,人员、系统开发和渠道建设等加总在一起的,如果要结合线上线下O2O联动,则几亿元是基本投入。
转型“小而美”
家乐福此次提到转型小型店,其实是数月前就悄然开始的策略。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上海一家橘色、黄色相间的“easy家乐福”看到,该店面积比标准超市小,但略大于便利店,店内有部分进口商品,还设置了休息区和自主服务体验区等。这就是家乐福研发的小型店业态。
业界指出,大卖场业态的利润率每况愈下,有些业者的净利润率甚至仅2%左右,这让不少大卖场希望走高坪效的“小而美”便利店业态来挽回利润。家乐福显然也是看到了小店市场的潜力,因此决定试水转型便利店。
“其实以前TESCO就尝试过小型店TESCOEXPRESS,如今家乐福也选择了同样的小店道路。大卖场规模过大导致成本高、坪效低;相反,小店成本低且运作灵活,坪效高,利润率也高,因此便利店是目前被誉为‘小而美’的转型最佳选择之一。”曾经在TESCO工作多年的一位管理者透露。
记者采访获悉,大润发也正酝酿进军便利店业态,而常年主打B2B零售业务的麦德龙在中国区也悄然尝试便利店模式,并计划未来在华以特许经营模式扩张便利店。
“便利店对于选址有很高要求,这是一大难点,优质位置的商铺单位平方米的租金非常高。而且便利店的货品管理与大卖场很不一样,如果是开设在社区的便利店还需要增加社区服务和一系列便利功能等。尤其是全家和罗森等品牌这几年发展迅速,小店业态的竞争也很激烈,家乐福还需面对挑战。”丁浩洲指出。 |
|
|
|
|
|